在NBA总决赛的抢七大战中,哈利伯顿遭遇了不幸,他的跟腱断裂,令球队的魔法梦彻底破灭。而此前,凯尔特人核心塔图姆也遭受了同样的伤病。这一赛季,跟腱受伤的球员已达到9人之多,创造了历史纪录,除了哈利伯顿和塔图姆,还包括了利拉德、霍姆斯、怀斯曼、穆雷、德鲁·史密斯,甚至是字母哥的兄弟。
其实,在赛季初我就曾撰写过一篇文章,探讨NBA球员的跟腱伤害问题,并与90年代到2000年代初的比赛风格进行了对比。如今的比赛节奏相较往昔显得格外迅速,各队在攻防转换时犹如闪电,快得让镜头都难以捕捉。球员们在高速奔跑的同时,还需频繁地变向、急停和急转,这些因素无疑对跟腱和韧带施加了巨大的压力。多回合的赛事使得球员的体力消耗到极限,疲惫的身躯加上迅速的变向,无形中增加了受伤的风险。
展开剩余65%让我们回到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初期。这个时期被许多球迷誉为对抗最猛烈、打法最具观赏性的年代。然而,细看整场比赛,其实这段时期的比赛节奏并不快,多数时间集中在卡位与争抢位置上,那种疯狂的身体对抗主要依赖于肌肉力量的较量。与现在相比,那个年代的回合数显得相对较少,通常是抢下篮板后回到阵地,外线拉开一打一,讲究的是力量与技术的结合。
这种风格导致的伤病大多是硬伤,比如应力性骨折、软组织挫伤以及半月板和脚踝损伤等。与现代球员相比,那个年代的出勤率普遍较高,许多球员能够打满整赛季,而也存在一些伤病隐患,例如蒂姆·哈达威和格兰特·希尔这样的老伤号。
如今,如此多的跟腱伤势必引发联盟的重视。特别是像塔图姆和哈利伯顿这样的顶尖球员遭遇此伤,将对联盟造成巨大损失。但要改变这种现状,似乎并没有多大选择空间,这与联盟目前的打法密切相关,而这种快节奏的打法也许还会继续存在。
NBA一直在不断进化。从早期没有24秒进攻限制的时代,各队常常拖延比赛时间,直到引入24秒的规则,得分方式也从靠近篮筐的容易度,转变为三分球的经济实惠。早期的勇士、火箭和太阳的快攻策略未能成功,但在战术大师科尔的引导下,五小阵容的崛起让联盟发生了转变。
科尔与库里的成功使得NBA愈发迷恋快速进攻与三分投篮。然而,NBA同样在悄然发生着另一种趋势,这一变化再一次将焦点回归到了内线。身材高大的球员再次受到青睐,但如今的他们不仅身材高大,还得具备速度和投射能力,能够保护篮筐,形成所谓的空间型内线。曾被90年代所轻视的内线风格,现在却成为了主流。
未来NBA的发展方向依然扑朔迷离,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。
发布于:四川省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